简介
庄子,名周,战国时期宋国蒙人。史称“漆园傲吏”、被诏封为南华真人,是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,道家学派代表人物,与老子并称“老庄”。
他最早提出了“内圣外王”思想。其文想象丰富奇特,语言自如,灵活多变,被称为“文学的哲学,哲学的文学”。其作品收录于《庄子》(又称《南华真经》),代表作《逍遥游》《齐物论》《养生主》等。
主要思想
天道观念:
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是“道”。“心斋”与“坐忘”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,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是“逍遥游”,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是“万物齐一”。
他认为“道”,是世界万物的本源、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,“道”无形相,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。“道”具有绝对性、创造性、永存性、普遍性、无为性的特点。
“道”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,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。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“道”的境界。他主张顺从天道,而摒弃“人为”,摒弃人性中那些“伪”的杂质。
自由思想:
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“无待”的,需要通过“心斋”与“坐忘”来实现。
“心斋”为:“若一志,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,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!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虚。虚者,心斋也。”
“坐忘”是对自我的超越。
平等思想:
反对推崇圣贤,宣扬“绝圣弃知”思想。
反对儒家等级观念,认为“道通为一”,认为道在万物,万物平等。
在建立“道”的基础上提出了:“以道观之,物无贵贱”、“天地一指,万物一马”。
辨证思想:
庄子思想包含了朴素辨证法因素。
他认为“道”,是“先天生地”的,从“道未始封”(即“道”是无界限差别的)。道既派生了万物,又不滞于万物中,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。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,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,而必须是物我、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,即超验的形上学的观照。
相对主义:
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。事物总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,宇宙万物说到底又是齐一的,没有区别。
庄子的相对主义,是对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发展,得出了“齐万物而为一”的相对主义结论,或者是作为在他以前或与同时期的哲学家的独断论的对立面而出现。
游世思想:
一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,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。
二是认为在黑暗的存在背景中,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庄子这一思想实际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——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,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。
后世影响
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、艺术、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《庄子》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、巨大的影响。后人在思想、文学风格、文章体制、写作技巧上受《庄子》影响的,就有阮籍、陶渊明、李白、苏轼、辛弃疾、曹雪芹等。
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,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,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