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墨子,名翟,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。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、思想家、科学家、军事家,墨家学派创始人以及主要代表人物。
墨子的主要思想有“兼爱”“非攻”“尚贤”“尚同”“天志”“明鬼”“非命”“非乐”“节葬”“节用”等。
代表作是《墨子》。在墨子死后,墨家分为三个学派:相里氏之墨、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。墨家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史料,收集其语录,编撰而成。《墨子》内容广博,包含政治、军事、哲学、伦理、逻辑、科技等诸多方面,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。
政治思想
兼爱非攻:
提出“非命”“兼爱”理论,认为“官无常贵,民无终贱”,要求“饥者得食,寒者得衣,劳者得息”。
兼爱,包含平等与博爱;非攻,墨子反对战争,要求和平。
天志明鬼:
墨子宣扬天志鬼神,认为“天之有志”,兼爱天下;又认为人不分长幼贵贱,均为天之臣。人间君主顺天意得赏,反之受罚。他坚信鬼神的存在且认为它们对于君主的管束力。
含有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思想的宗教哲学是墨子哲学中的亮点。
尚同尚贤:
尚同的意思是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,上下一心,实行义政。
墨子认为尚贤(选举贤者为官吏、为天子国君)为政事之本,提出了“官无常贵,民无终贱”的思想主张。
节用节葬:
墨家特别强调节用,抨击君主、贵族奢侈浪费,尤其反对儒家的久丧厚葬之俗。
非乐非命:
墨子极其反对音乐,认为音乐会影响农民耕种,妇女纺织,大臣处理政务,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,下不合人民的利益。
墨子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,主张“非命”。反对“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”,认为人通过积极努力,就可以达到富、贵、安、治的目标。
军事思想
墨子的军事思想,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。
非攻: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。
在《非攻》中反复申诉,认为战争是凶事。
救守: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。
在《墨子》中论述弱小国家防御的问题:
一是倡导积极准备,力争做到有备无患。
二是“守城者以亟敌为上”的积极防御指导思想。
三是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,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。
哲学思想
认识论
在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上,墨子提出“三表”,即: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、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、废(发)以为刑政,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。
在名实关系上,提出“非以其名也,以其取也”,主张以实正名,名副其实。
在人的知识来源上,分为闻知、说知、亲知。
闻知,又分传闻、亲闻,不是简单接受,而是融会贯通后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。
说知,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。特别强调“闻所不知若已知,则两知之”。
亲知,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。墨子把亲知过程分为“虑”、“接”、“明”。
逻辑学
墨辩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之一,墨子则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。他在中国逻辑史上首次提出辩、类、故等逻辑概念,还总结了假言、直言、选言、演绎、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,使得墨子的辩学成为一个体系。
他概括的思维方法为:“摹略万物之然,论求群言之比。以名举实,以辞抒意,以说出故。以类取,以类予“(“小取”)。
教育思想
“艰苦实践、服从纪律”是墨子的教育思想;“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”是他的教育目的。
墨子还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、理、军、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。
结语
墨子以兼爱为核心,以节用、尚贤为支点,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、物理学、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。他精通手工技艺,可与公输班相比,他也是中国古代风筝的创始人。
《墨子》中的《备城门》《备穴》《迎敌祠》《杂守》等篇中,他详细地阐述了城门结构、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制造工艺、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,对后世军事活动产生极大影响。
墨子创建的墨家,在先秦影响广泛,与儒家并称“显学”,后有“非儒即墨”之称。